厥阴有此,多因消渴得之,水其本也,寒其标也,不先水而先厥,且防水渍入胃,敢下之乎?方有执曰:前经水适来者,因热入血室,血出而热遂遗也。
答曰:少阴病下利清谷者,为里虚,若更发汗,则脾虚而胀。后如师言,何以如此?
或泻利下重者,寒热郁结,加薤白开结以疏寒热也。蛔厥者,其人当吐蛔,今病者,静而复时烦者,此为藏寒。
其阳则绝者,言阳亡津液绝也。下之以大、小承气,汗之以麻黄等汤。
不知此论差后之证,非论六轻转阳明之证也。结以下焦虚有寒,教人上病治在下也。
腹满,阳明热证也。于此可知伤寒为病,不在精之藏与不藏,而但有触犯即得为病。